第195章 请罪(1/2)
“绝无此事!李鸾罪无可恕,老臣岂能因私废公?此子之恶,确系老臣教养无方,自身亦有失察之责,当与他同受天罚!”
说罢,他再次叩首,俯身低首,静候朱元璋裁决。
朱元璋听后稍显错愕,随即冷笑着回应:“父子各论其责,岂可混为一谈?”
李善长毫不动摇,回道:“李鸾犯下如此大逆之罪,身为父者自然难辞其咎。
更何况,他仅是我唯一亲子,若他今日伏法,老臣余生孤苦,又何以为继?”
朱元璋眯起双眼,寒声道:“朕记得,你还有一位女婿,便是你的次子吧。”
李善长稍作停顿,旋即毅然言明:“不仅老臣与李鸾,便是老臣次子,也愿一同领罪。”
所有族人,包括长子李琪在内,数百口均愿伏法认罪,以匡正国法,彰显圣德。
此言一出,朱元璋脸色骤变,目光如刀般直刺跪地的李善长。
杀意汹涌,几近化为实质。
好!好一个李善长!这不是退而求进,而是更进一步,分明是逼他做出选择——要么屠尽其家,要么留下李鸾一条生路!
但李鸾算什么?在朱元璋心中,他的生死不过蝼蚁。
真要动手,随时都能解决。
朱元璋真正针对的是李善长的城府和背后支撑他的淮西势力。
后世的评价也好不到哪去。
为官执政,若无特权庇护,谁能胜任?
更何况,只杀了李鸾,却放过了李善长。
这根本毫无意义!
不仅显得他冷酷无情,还给李善长留了作乱的空间,这是智者所不取的。
当然,朱元璋大可不计后果,无需借口。
直接铲除李鸾,甚至牵连李善长都行。
他有足够的权威压制众人,不在乎史书如何记载。
然而,这种贻祸无穷的做法,朱元璋不到迫不得已不会采用。
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和必要性。
如今,朱元璋并不认为有必要花大力气对付李善长。
不错,李善长这次以退为进的策略确实巧妙,老辣。
他确实是奠定天下的关键功臣,堪比萧何。
但朱元璋的手段又岂会如此简单?
这才第一轮较量,何必着急?
再说,他既是仲裁者,又是参与者。
随时都能改变规则。
实在不耐烦了,随时可以动手。
想到这里,朱元璋迅速冷静下来。
随后语气平淡地说道:
\"行了,我岂是滥杀无辜之人?
你追随我多年,勤勉尽职,功劳不小。
我不愿看你晚景凄凉。
罢了,李鸾虽有罪,看在你的分上,暂且饶他一命。
不过......\"
说到这里,朱元璋停顿片刻。
眼中寒光掠过,接着说道:
死罪虽可免除,但活罪难逃。
让他在诏狱中待些时日,吃些苦头也好,免得日后重蹈覆辙,酿成更大的祸患。
到那时,可就莫怪我不讲情面了。
李善长听闻此言,心中大喜。
虽然李鸾未能从诏狱释放,但总算保住了性命。
李善长深知,这是朱元璋网开一面的结果。
换成他人,早已不知死过多少回。
显然,朱元璋有所顾虑,暂时无法对他下手,才如此爽快地答应放过李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