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春秋晋国风云 > 第351章 魏榆石头会说话

第351章 魏榆石头会说话(1/2)

目录

韩起出使楚国,如果没有楚国那位叫蒍启强的太宰一番劝说,韩起就差点被楚国人砍掉双脚当守门员了。

虽然,我们在这个时候基本在讲的,是晋国君臣越来越贪腐的故事。但应该注意到,蒍启强说楚王时,提到了很多晋国贤臣。

是的,不管如何,强大的晋国,许多堪称春秋贤臣良将的士大夫是值得我们好好提一提的。

比如,曾经的太傅师旷,这是一位上大夫,春秋时期著名的盲人音乐大师。我们在前面讲晋齐平阴之役时,已经提到过这位晋国大牛人了,当时,随军的师旷仅凭听到齐营方向传来乌鸦鸣叫声,便判定齐军已撤,令人叹服。

在讲赵武遇到的那位老杂役时,师旷能够通过甲子算龄迅速计算出老杂役活了多少岁。此外,史料还记载了其他许多关于师旷的故事。

师旷,生于约公元前609年,卒于公元前527年,氏师名旷,字子野,晋国扬地人,盲人音乐大师,晋国高士。

师旷在年轻时就入宫成为宫廷乐师,后来更官至太宰。太宰在夏商周以来便是一个显赫的高位,“总六官之事,事无所不统”。

到了春秋后期,虽然太宰的实际权力大大降低,但从地位上看仍为宫中重要职务。可见师旷在当时晋国国君心目中是一位重臣。

师旷是一位盲人,但他并不是天生就失明的。据说,为了专研音乐,不让自己被世间其他杂事所分散精力,师旷天天用艾草薰双眼,最终硬生生让自己成为盲人。

成为盲人的师旷终于在音乐上的造诣突飞猛进,到后来,师旷但凡弹琴,马儿会停止吃草,鸟儿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于师旷的音乐。

这里似乎涉及到了不少成语,四大美女因太漂亮而导致鱼儿沉入水底、雁儿自空中落下、花儿含羞不开、月儿隐于云中一样,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便来了。

形容师旷的音乐之美,看来完全可以用“马不食草鸟忘飞”了。

师旷以师为氏,这是一个源于官职、技能的氏。音乐在夏商周时期非常重要,因为音乐关乎礼仪。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大事要有什么礼仪,就得配套什么音乐。

所以,夏商周时期,朝廷设置了一个管理乐技的官职,这个官职就叫“师”。到大周王朝时,称为师尹。

于是,曾经当过师或者师尹的人,其后人便以其祖先的官职为氏,这便是师氏的起源之说。

在大周王朝时期,由于音乐的特殊作用,人们尊称那些擅长乐技的人为师,这也是师姓的渊源之一。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中原涌现了许多师,如晋国师旷、师服,鲁国师乙、师襄,郑国师悝、师触、师躅、师惠、师叔,卫国师涓等等,皆为当时的著名乐师,精于音律。

在中华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叫师延的上古神话人物。

据说他精通阴阳,有着“拊弦琴,则地祢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听众国音乐,以审兴亡之兆”的神通,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乐神。

既然是被神话了的人物,那师延的活动时期便久远了。在轩辕黄帝时期,师延掌管着朝廷音乐歌舞。据说,师延发明了九弦琴,这就是“箜篌”。

我们熟悉的乐府名诗《孔雀东南飞》里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就是指这个箜篌。

箜篌之音甚美,据说可引百花争艳,万兽来朝。琴音激扬时,可令地动山摇。琴音宛转时,可引百鸟起舞。

必须要提及的是,箜篌诞生于河南中牟县韩寺镇,那里至今还有一个古城村箜篌城遗址,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可以想象的是,既然有一个箜篌城,那应该是古代箜篌的重要原产地。

师延在黄帝时创作了传说中的清商、清徵、清角三支音乐,其中清商音凄美,清徵音悲怆,清角音壮烈。

但清商、清徵、清角这三乐,唯有德者才有资格听之。有德者听之可以振奋人心,德薄者听之便是靡靡之音,甚至亡国,故师延也不敢轻易演奏。

师延后来在听了夏王朝的音乐和商部落的音乐后,认为夏将亡商将兴,于是投奔去了殷商,被任为乐师。

但到了大商王朝末年,他见商纣王帝辛无道,便以乐讽谏。但纣王不但不听,反而逼迫他创作了一支靡靡之音,整天演奏。

师延再次劝谏,惹纣王大怒,下令幽拘师延于阴宫,准备处以炮烙之刑。

已经数百岁的师延在阴宫开始弹奏一支奇怪的曲子,结果此曲令狱吏神迷心荡。师延趁机逃脱,奔赴西周,但可惜从此便不再见于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