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德宫,纨绔和“一十二桥口月夜”。(2/2)
赵蕃是东道主,由他先说一句。
他看着门窗,笑道:“我先献丑,拿一句引出大家好的。”
众人不许他谦虚,催他快说。
赵蕃便拿手指着窗上糊的绿纱道:“床后明月光。”
这是李太白的名句,无人不知。却被他将“床前明月光①”改为了“床后明月光”。
众人都笑了,问:“何来?”
赵蕃道:“背窗灯半明②。”
这是从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截出的一句。单看没什么,但若和前句连在一起看,那就是——因为窗是背着窗户放的,灯就和月光一起照在了床的里侧,而不再是床前!
十分合理!
大家轰然笑了,击节赞好,众人陪饮一杯。
一人便也道:“千山鸟未绝。”
众人都“咦”一声。柳宗元在《江雪》中只有“千山鸟飞绝③”之句,以示空山之寒、之冷,如何会如他所说“未绝”呢?
那人便接下一句:“黄鸟枝上鸣④。”
还不待大家反应过来,他就一笑,问闲坐在一旁的韩淲:“我说的对否?”
韩淲笑回:“搬我的句子来填补,你也不怕柳公从地底下爬出来骂你?”
众人这才恍然:方才这人是拿韩淲的一句接上了柳宗元这句!这小子明显就是在拍韩淲马屁呀!
——山中的鸟并没有完全飞走,因为还有韩淲诗中的“黄鸟”在枝头鸣叫呢。
这巧讨的!
众人又是笑,又是骂,不许他取巧。
但那人怎么也不肯改,只说此二句相配最宜。
众人也不好追着不放,只得罢了。
韩淲席地而坐,一只腿弯着,一只腿伸展开,斜靠着柱子,笑道:“你们说的都是好诗,那我也跟一句杜子美的吧。”
众人道好,李杜齐名,杜甫的诗也一样好。
韩淲便道:“万里喜秋常作客。”随后自己又接道:“轻寒正是可人天⑤。”
众人略有茫然,杜甫原诗说“万里悲秋常作客⑥”,韩淲将“悲”字改作“喜”,这倒是能看出来,但后面那句诗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这是如何接上的呢?
正在大家都一筹莫展时,赵蕃想了一想,面上却露出忍俊不禁之色,“扑哧”一声笑了。
“涧泉啊涧泉,”他笑得茶碗都拿不住了,呛了水,咳嗽着,拍拍韩淲的肩,“你拿杨诚斋的名字说笑话儿,看韩公不打你!”
杨诚斋,大名杨万里。
后面那句“轻寒”,正是杨万里的《秋凉晚步》中的句子。
前头一句带着杨万里的名字,后面一句接杨万里的诗,两两一对应,那就是...
万里这个人很喜欢秋天,因为他作诗称赞过秋天!
——韩淲将杨万里的名字作成了“改字令”的一部分!
大家一听懂,就全都掌不住了,笑的笑,捶地的捶地,呛水的呛水,一派乱象。
莲心挠挠头,他们在笑什么?
处于一众欢笑的人之间,不笑就变成了鹤立...鸡立鹤群的一件事,莲心只好跟着捧腹而笑。
就在她笑得脸都有些发僵时,身后突有人叫她:“莲心?”
莲心回过头,看见韩淲不知何时已走到了她身边,在她座位旁蹲了下来。
莲心歪头:“...涧泉哥哥?”
这是怎么了?
韩淲将手肘压在膝盖上,双手交握,看了莲心一会儿。
观察到她面上残存的尴尬,他微笑道:“要不要涧泉哥哥给你两个句子?”
莲心这才恍然他的意思。
周围再环视一圈,都是众人善意的笑。大家笑着指指韩淲,只纷纷打趣:“开小灶...”“涧泉过分了啊!”却并不阻拦,显然是也放过莲心的意思。
但莲心不想这样。
他们说的多简单呀!
就连她这只敷衍地背过义务教育课本上诗词的人都能听懂,莲心早已信心大增!
“不要不要,我能说。”莲心摆手,“涧泉哥哥看我的!”
韩淲有些意外,也不坚持,一笑,道:“你说。”又拍了下周围几个划拳的人:“别吵闹,听小莲心行令!”
周围便安静下来,大家纷纷笑道:“洗耳恭听,快来。”
莲心矜持:“我的上句是杜牧诗。”
众人都道好:“不想莲心也是熟读小李杜之人。”
莲心沉吟:“嗯,二十四桥明月夜⑦...”
众人颔首。此句为关怀友人之名句。
莲心点头:“...一十二桥口月夜。”
众人面面相觑,面露茫然。
一时间没人言语,都在思考。
什么意思?“二十四”劈一半变“十二”,“明月”劈一半变“口月”?
见没人回答,莲心便又继续:“六桥一点五口夜,三桥零七五口夜...”
她后续能说的还多着呢!
数学,终于到你发挥专业知识的时候了!
赵蕃打断:“...等等,这就是你的改字令?”
莲心:“嗯!”
怎么了,没改吗?不是令吗?
赵蕃:“......”
大家目光交流着。庭中落针可闻。
——你当是拨弄算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