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话(2/2)
洛湘涵紧接着,语速很快,有点儿快问快答的意思。
“你们一级吗?”
“嗯。”
“你们一个班吗?”
“嗯。”
“你们谈了多久?”
姜半夏语气平静:“不到六个月。”
她几乎是脱口而出,说完才反应过来不对。
迟烁手握方向盘,手部绷起的线条清晰流畅。
“不是……不是我们。”姜半夏耳垂已经红透了,双手尴尬得不知道该往哪里搁。
洛湘涵支着下巴,表情若有所思,她故意思忖几秒,语气随意:“既然不到六个月,那就是二百多天喽?”
闻言,出于对数学的敏感,姜半夏很快回答:“不对,是151天。”
迟烁脸颊肌肉抽搐了一下,无奈扶额。
洛湘涵意味深长地哦了一声,“原来是151天啊。”
在那一瞬间,姜半夏很想把自己嘴巴缝上。
洛湘涵语气揶揄:“看来半夏消息蛮灵通的嘛。”
姜半夏慌忙往回找补:“洛小姐,你误会了。”
洛湘涵笑眯眯地掩去嘴角的了然,善解人意道:“放心,我明白的。”
明白什么?
姜半夏抓紧安全带,接着听洛湘涵嗓音含笑:“你肯定不是他前女友!”
姜半夏:“……”
洛湘涵话落,车子突然一个急刹车,姜半夏因为有安全带保护,所以并未怎么样,她后面的洛湘涵在惯性的作用下直接撞上副驾驶座椅背。
额头传来一阵钝痛,洛湘涵揉揉额头,想明白怎么回事后,瞪眼望向“罪魁祸首”。
迟烁语调冷冰冰的,“到了,下车。”
天空蓝得一尘不染,迟烁油门都快踩出火星了,他们比预计时间早到差不多一小时。
曹彬最后一个下车,他美美睡了一觉,活动脖颈的同时问姜半夏:“小夏姐,刚才在车上我好像听见有人说前女友,谁的前女友啊?”
“你做梦了,”姜半夏面不改色:“我们什么都没聊。”
“哦。”曹彬对她的话深信不疑。
海拔4300米的临溪山A区,两颗并肩而立的白色穹顶映入眼帘,是两台望远镜:一台是50厘米双筒望远镜,另一台是0.8米行星研究平台PAST望远镜。
他们往前走着。
不远处是“墨子”巡天望远镜,它是一座主镜口径为2.5米的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由中科大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建,它的镜筒比较长,一晚上可以采集近6000平方度天区的图像,是北半球巡天能力最强的观测设备。
“这个地方靠近沙漠,空气中不会有很多沙尘吗?”洛湘涵边参观边问。
姜半夏解释:“沙尘会随海拔增加而显著减少,临溪山海拔比较高,实际监测数据证明,这里的空气洁净度满足天文观测需要。”
洛湘涵点点头。
迟烁补充:“临溪山台址的优质晴夜时间占比70%,云量小、空气干燥、大气稀薄,视宁度优良,中位值是0.75角秒,这是建设国际一流天文台址的关键参数。”
“视宁度是什么?”洛湘涵化身好奇宝宝。
“这个问题我知道!”曹彬兴奋举手,“让我来说。”
洛湘涵做了个请的手势,摄影师立即将镜头对准曹彬。
曹彬赶紧整理了下衣领,推了推眼镜一本正经道:“视宁度是指大气湍流对天文图像质量的影响,代表着观测站区域上空大气的稳定程度,如果大气不稳定,空气中的湍流会让恒星闪烁,导致星像模糊,影响光学望远镜分辨率的上限。”
或许是涉及太多专业词汇,洛湘涵似懂非懂,迟烁给她举了个例子:“比如我们看到星星“眨眼睛”,就是大气湍流造成星星了忽明忽暗。”
“原来是这样。”洛湘涵恍然大悟。
参观完望远镜不一会儿,期待已久的黑夜终于来临,迟烁与姜半夏在AIMS圆顶内按照研究计划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
曹彬站在一旁给洛湘涵讲解AIMS望远镜,这是世界首台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它的核心科学仪器之一——8至10微米红外终端成像系统。
洛湘涵认真听着,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向玻璃窗内的两人。
他们分工明确,一个负责操作望远镜,一个记录数据,配合默契。
她起初还担心,旁边有人拍摄会不会打扰到他们,但事实证明,她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段时间以来,据她观察,迟烁和姜半夏都属于做事十分专注的那种人,很难受外界因素影响。
此次拍摄出乎意料的顺利,老天爷很给面子,送给他们好几个大晴天,洛湘涵和她的工作团队拍摄了两天便圆满完成任务。
他们不住员工宿舍,晚上结束工作后,几个工作人员就睡在机位旁边的帐篷里。
夜深了,姜半夏躺在小床上,回想这几天发生的事,本以为她的社死经历总算可以告一段落了,却没想到更尴尬的事情还在后面。
本章专业知识均来源于百度,特此标注。下下章两人应该就会说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