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仙侠 > 春风不度 > 第73章 卷三朝堂之上 3-消夜

第73章 卷三朝堂之上 3-消夜(2/2)

目录

长福随侍在一旁,后面一个小宫女快步过来,埋首与他耳语几句,长福脸上笑容更深,猫着步子走到司马绍身边,俯身轻声道:“陛下,宫里那位已经回去了,按您说的,那位没发现我们偷偷跟着。”

司马绍挥挥手示意知道了。

绍的脸色,但只凭多年为官练出来的通达世情的功力,也能察觉到上位之人今日心情不错。

不自觉放开了胆子,硬生生将朝会拖了两三个时辰。

司马绍也不恼,端坐在上面,直到底下声响渐渐平息,他才开口,“朝上政务繁杂,朕一人之力恐有不逮,思虑良久还是决定效仿前朝成帝,在朝中开设内朝,择贤德之臣辅政。”

一句话像一颗深水炸弹,将

“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

“是啊,陛下如今初掌朝政,还是应该稳中求进,不可操之过急。”

......

的眼神与谁交汇,谁和谁低声交谈,等他们说话声渐熄,司马绍又重新开口,语气坚决,“朕并非与诸位臣工商量,朕意已决。长福,宣旨。”

长福拿着早就准备好的圣旨上前宣读,抛开那些冠冕堂皇的套话,主要内容很清楚,陛下这是要集权。

往前追溯百年,官制变化多端,其中无非是君权盛衰的交替。

前朝经历了数十年战乱,晋南刚刚安稳没几年便又有政权动荡交替,世家把政,君权旁落。

前朝设录尚书事,尚书令,位同宰相,手中权力过大。为了散权,成帝设尚书令下左右仆射,分管其下六曹事务。后至晚年,对权力的把控欲望更盛,又添内朝,保障了君权几代长盛不衰。

底下臣工的面色变了又变,只是旨意已下,说明司马绍决心已定。他们一下子将关注点转移到了,陛下打算择何人入内朝。

司马绍正色端坐,擡手压下质疑之声,“至于入内朝人选,公平起见,便以今年为期,以年底官员稽考为准,择德行才能出众者五人入内朝,此次择选便交由庾彦来办。”

庾彦从关系上来说,是司马绍的表舅,庾珉的父亲,原先在朝中吏部曹任侍郎,位置不高,也不显眼。

只是吏部主管官员考校奖惩,是真正的实权部门,是以吏部尚书虽只是个三品官,却是各家相争的香饽饽。之前司马冲,司马滕都曾换了自己的人上去,以至于司马绍登基时,如此重要的职位竟然空缺。

故而这庾彦便顺理成章地接下了这天上掉下来的大饼,惹得一众羡慕嫉妒自是不提。如今,陛下竟然将内朝擢选的差事交付下去,接下来半年,这瘐家的大门怕都要被人踩破了。

众人心中琢磨着此事,看向庾彦的目光变了又变。

庾彦看样子也有些惊讶,抖着手接下了这份差事,看起来倒像是半点不知情的模样,也叫众人微微放下心。

脑子里已经开始盘算着其中弯弯绕绕。

此事毕,众人的心思一下子被转移到了别处,也没人再关心皇陵与后位,清净地下了朝会。

等不及出宫,刚刚迈出两仪殿的大门,底下便三三两两地往一处走。

如今朝中官员大抵分为两派,一派是自北方迁徙而来的世家,一派则是江南本土世家。但其实归根究底还是一派,便是那些一辈辈靠着血脉传承财富与权利的氏族。

当年晋北占着中原广袤大地,北方如谢氏,王氏,桓氏;南方则有崔氏,陈氏,郑氏,袁氏等等。

谢氏上一代人丁衰落,为官者并不多,郑氏随着郑鹤春的倒台也早已退出了一流世家的舞台,袁氏子弟官位不高,名望却盛,多爱流连于各大清谈之所,王氏不必提,自王导起鼎盛至今,崔氏有崔宁位同宰相,陈氏掌度支曹,管朝廷钱财收支。

其中利益交错,如一团打了无数死结的毛线,早已理不清了。

司马绍想要权力与资源,大抵便只有两种方式,一抢夺氏族手里的,二,找到新的资源占为己有。

一不必说,难上加难,氏族之间数十年的通婚,姻亲关系数不胜数,各家从血缘到利益都牢固地粘连,动一处牵连百处,不可轻易下手。

但如今却有一个契机,南方六州资源本就有限,其中大部分握在原本南方氏族的手中,如今北方氏族南迁,便少不得要和江南本土世族发生摩擦,虽只是一个小小的空隙,但若利用得好,便可将这一点口子撕裂开来,彻底分化两派,互成牵制。

二其实也容易,北伐乃民心所向,出兵北方打了胜仗,不管是得地还是得钱财都是好事。所的钱粮自然全归朝廷所有,这也是当初他答应王桓的原因。

就算王桓不愿北上,他也会选别人去,这本就是他计划中的一环。

只是如今国库不丰,百姓不安,朝局不清,他还需要一点时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