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章 清廷举国向蓼反攻(1/2)
清军统帅勒克德浑闻听沈志祥所部或死或降,西南路清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后,大怒不已,但是毕竟损失了“国勋”,勒克德浑只好派人上报给京城中的清国实际统治者多尔衮知晓。
多尔衮得报后更是恼怒异常,虽然他对清国续顺公沈志祥的死无感,但是毕竟沙场阵亡了“大清国的一位王公”,面子上肯定是过意不去的,多尔衮因此极其罕见地大骂“他原本心目中的良将”勒克德浑无能,对战事的不利加上原本多铎死后带来的伤感,使得多尔衮吐血三升,差点直接嗝屁,经过心腹祁充格带人好一番的伺候,才将多尔衮救回。
痛定思痛的多尔衮,在祁充格的参谋之下,决定投入绝大部分军事力量,对张鹿安麾下的大明蓼军进行彻底的剿灭。
多尔衮为此,调遣刚刚北返的清廷重臣济尔哈朗率领谭泰和何洛会率兵十万,对辽西一带发动猛攻;
命令宗室悍将爱新觉罗.博洛统帅北直、河南和山东一带的休整完毕的各路清军,以新任豫鲁总督张存仁辅佐,对山东一带的明军阵地发动全面进攻;
以顺治皇帝的名义,下旨严肃批评了作为清军统帅之一的勒克德浑,严令他督率豫南、湖广、江西、安庐等处清军,加强对大别山中的明军的围剿力度。
为了鼓舞清军的士气和弥补将领的损失,清廷十分大度地追封沈志祥为续顺王,册封沈志祥的侄子沈永兴继承续顺公的爵位,并且罕见地留下了从战场逃走的沈部大将许天宠的性命,将他任命为南阳总兵,负责清军后路的粮草安全。
许天宠因而对清廷感恩戴德,从原本沈家的家将成为了一名完全效忠于清廷的将领;
多尔衮为了增加对蓼军统帅张鹿安施加压力,清廷给身在江宁城中的洪承畴下旨,严令洪承畴调集江南、浙江和福建的各路清军,对不断进攻淮安一带的明将张应举所部发动反攻作战,妄图彻底截断“蓼匪”的海上退路,解救被“蓼匪所劫持的百万百姓”。
接到清廷命令的洪承畴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将江南、浙江、福建一带的很多宿将例如张天禄、于永绶、田雄、马得功、张杰等大将调遣到江淮战场上作战,大大减轻了“国姓爷”郑成功和活跃在浙江沿海一带的鲁王势力的防守压力。
国姓爷郑成功趁此机会,加大了对郑家各部的整合力度,完善了郑军的军制和军规,不断地袭击福建沿海一带,抢夺清军的粮草物资,郑军因此发展的与原本历史相比更加的强大。
鲁王朱以海在麾下的两位大将王之仁慷慨就义、方国安降敌后被杀之后,便依赖于武将张名振和郑军将领郑彩。
只是相比于张名振的体己忠心,郑彩则完全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态度,借着鲁王朱以海的名号大肆地发展自身的势力,甚至一度虐杀了鲁王麾下的数名亲信文臣武将。
郑军将领郑彩的飞扬跋扈令鲁王朱以海深恶痛绝,不得不求教于张名振,张名振经过一番思索后,得出结论,鲁王系统需要一块坚固的根据地,不能再留在郑彩管辖之下的福建沿海一带。
鲁王朱以海对张名振的结论非常认可,按照鲁王本人的意见,他是想直接返回山东老家的,借助于手中的人质张鹿鸣一家,逼迫蓼国公张鹿安就范,彻底掌控山东一带的地方文武,待天下有变,再派遣一员大将北上收复“故京”,完成鼎定天下的壮举。
为此鲁王朱以海派遣大明忠臣张名振、沈廷扬和张煌言率领水师舰队北上,为后续的鲁王行在北进铺平道路。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鲁王系大军的动向被老谋深算的洪承畴所侦知,特急令清国江南巡抚土国宝率领精兵五千人进驻吴淞口驻防。
当明军将领张名振、沈廷扬和张煌言一行人率领船队来到崇明外海的时候,碰到了巨大的海上风浪,明军水师船队被大风刮散,张名振和张煌言仅仅带着数艘小船随风飘回了舟山,明军水师副将沈廷扬的坐船则被大风给刮到了吴淞口。
清国江南巡抚土国宝派遣手下将领王龙、杨承祖俘获了滞留在吴淞口的沈廷扬和他的部下七百余亲兵。
面对着土国宝苦苦的劝降,沈廷扬不为所动,被土国宝派人送给了洪承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