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马拉车的故事(1/2)
一个听来的牛马的故事,一匹马在拉车,发现拉的慢,于是派两个人去拉马,发现还是慢,于是找了个人去挥鞭子,发现马有情绪,于是找来个心理医生看看,又找了个计算体力和饮食的厨师,大家一起让马即活得好,吃得饱,科学拉车,但效率还是不高,于是一个笨蛋走了过来,说,你们把马放到车上,几十个人一起拉车不就快了吗,哈哈。
这个“牛马的故事”虽短,但背后蕴含了极为深刻的现实批判和哲理,值得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这类故事常被称为讽喻式反转寓言,通过夸张和荒诞的手法,揭示现实中管理、组织、乃至社会制度设计中的本末倒置和思维僵化问题。以下,我从经济学、管理学、制度设计、以及博弈论角度,对这个故事进行分析,围绕“效率”“制度”“激励”与“认知路径依赖”四个维度展开。
?
一、故事概述与逻辑框架
故事的基本叙述如下:
一匹马被用来拉车,车拉得慢。于是,有人派人去帮马拉车,还是慢;又有人去挥鞭子激励马;看到马有情绪,于是请心理医生疏导;再请厨师科学配餐;大家围着马转,结果马吃得好、心情也不错,但拉车效率还是不高。最终,一个“笨蛋”提出:把马放到车上,大家来拉车不就行了?
这则故事最初看似荒谬,实则反映了一种典型的路径依赖误区和工具错置逻辑:当我们陷入某种“原本合理”的前提假设时,即便耗费巨大资源,也难以跳出原始设定带来的效率瓶颈。而外部“非专业”的视角,反而能够突破思维牢笼,提出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
二、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源配置与效率问题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这个故事最直接暴露的是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1.资源错配
?劳动投入无效率:派人帮马拉、找心理医生、厨师、甚至鞭策者,这些投入看似“科学合理”,却都是围绕“马必须拉车”这一错误假设展开的,结果反而形成了资源浪费。
?边际效用递减:所有新增投入(心理医生、厨师等)虽然可能提升马的幸福感,却对核心目标(拉车效率)贡献甚微。其边际效用极低。
2.机会成本视角
所有人围着马打转的时间和成本,本可以用来改造交通系统、替代马拉车的方式,或者直接将人力组织成更有效的运输体系。这正是“效率损失”的体现——牺牲了最佳选择的可能,换来了次优甚至劣等方案。
?
三、从组织与管理学角度:手段与目的的错位
1.管理僵化与“工具理性”
故事中人的做法是典型的“工具理性主导”:他们对马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涉及到身体、心理、营养、激励等等。但他们始终没有反思是否该让马来拉车这个根本问题,显示出一种手段替代目的的管理误区。
这种现象在现实组织中极为常见,例如:
?企业为提升员工效率,不断增加培训、辅导、激励手段,但从不反思岗位设置本身是否合理。
?学校为提高学生成绩,堆砌补习资源,却忽视了学习兴趣与机制设计的根本问题。
2.“创新来自边缘”
这个故事的反转点来自“一个笨蛋”——非专家、非主流、非体系内的人提出的异议。这体现了经典管理思想中的一个洞察:“制度惯性常常使人无法跳出设定框架,而创新往往来自边缘者”。
?
四、从制度经济学与博弈论看:激励失灵与制度刚性
1.激励错位与信号失真
博弈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能否高效运转,关键在于各参与方的激励是否一致。
在故事中,系统投入了许多资源让马“活得好”,但核心激励(为何要拉车)却模糊了。马并没有感知到“拉得快”带来的好处,甚至可能“拉得快→更累→得不到回报”,因此其最优策略反而是“不拉或少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