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假如陛下再也没有回来2(2/2)
倘若他眉头皱一皱,百姓便要忧心不已;倘若他双眼弯一弯,百姓都要敲锣打鼓。
现在的景耀帝,听着声音,那哀切都要流于表面。
宋循冒着大不韪,遵从本心又撒了个谎:“殿下莫要心灰意冷,草民敢笃定,陛下是去了天宫。”
景耀帝垂眸,他想笑一笑,想说句话,可喉间有些哽住。
只怕一张嘴,便是泣音。
父父的去处,世间怕是没有比我更清楚的了。
他早在十六年前,便永远地离开了我。
血肉躯体,都成了供我汲取的养分,叫我,如何不恨自己?
叫我如何能放下?
往日我只想骗骗自己。
宋循走了。
年轻的帝王拖着沉重的步伐,在冰棺中伏了一会,渐渐哭出声。
他已然二十二了,可对父亲的孺慕从未消退,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思念。
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
天若是知我情由。
怕不待和天瘦……
世间最最深爱我的人,因我而死。
紫宸殿,又一夜燃灯到天明。
晏承裕不曾合眼,站在殿前吹了一夜的冷风,姜元兴乞求、劝慰都得不到一丝回应。
百般无奈之下,他只得又去请吴中和。
吴中和被人搀扶着来的时候,天子却回过头来,对着他清朗一笑,灿烂明媚:“大伴,挑个好日子,将父父下葬了吧。”
拐杖砰地一下砸在了地上。
姜元兴哭爹喊娘地冲出来,抱着景耀帝的腿哭嚎:“您这是做什么?陛下若是在世,也是希望殿下长命百岁……”
晏承裕无奈地替他擦了眼泪,轻声道:“孤只是想明白了,伴伴莫哭。”
吴中和一直没有说话,愣在原地。
姜元兴是不信的。
可天子下了决心,晌午之前便扶棺出了皇宫。
朝臣早已建好了皇陵,然而幼帝登基之时,便趴在棺上不肯下葬,一十六年,朝臣早已习惯了。
不管京中掀起多少波浪,晏承裕却目不斜视,一步一步地走进皇陵。
他为父父盖上了最后一抔黄土。
皇陵葬得不仅仅是明熙帝的尸体,还有小胖崽天真无邪的心。
在众人瞠目结舌的眼神中,景耀帝轻快无比地念着诗回了宫,他看起来想得太明白了:“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此后,景耀帝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改革,好在天子得民心,朝臣又都是他的拥趸,一切都很顺利。
景耀一十八年,帝制改革,天子过继平王之孙为嗣。
景耀二十年,帝崩,年二十六,举国同悲。
同年,宦官吴中和、姜元兴,自绝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