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贫富差距(2/2)
“买豪车摆阔”的风气闹得太不像话了,很快连国家都看不下去了,终于在1986年12月,国务院发了狠话,专门出台《关于处理违反规定购买进口小轿车的通知》,狠狠打在了那些铺张浪费的单位脸上。
文件点名批评那些违规买豪车、收豪车的单位,特别点名25升以上的“油老虎”,就是德意志“奔驰”、美利坚“凯迪拉克”、“林肯”、“别克”这些牌子。
文件还拍板决定,从1984年起所有违规搞来的豪车,不管在谁手里,统统都得交上去,由中央直属机关管理局或者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处理。
此刻北大的校园里,聚集着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学生。
在这个知识能够彻底改变命运的年代,能考入这所华国最高学府,说明他们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但即便在北大,天之骄子们也能明显感受到贫富差距的存在。
这些豪车让刚离开家乡的新生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除了学习成绩,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也是影响人生的关键因素。
极少数学生坐着豪车来学校报到,还有司机忙前忙后帮着搬行李,不免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羡慕甚至嫉妒。
有好事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发现这些小轿车除了送新生报到之外,还有不少都往经济管理系教学楼那边开。
北大的师生们基本上都默认,这些小轿车不可能是私人所有,有些是学校领导的公务用车,有些则是学生家长从单位借来的,为的就是在孩子入学这一天风风光光地撑个场面。
还有些密切关注政策变化的师生们,已经察觉到了时代正在发生改变。
就在两年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机动车船和拖拉机经营运输业的若干规定》,第一次从政策上明确了私人购置汽车的合法性。
这一消息在当时如同石破天惊,打破了汽车只能由单位所有的传统观念。
就在今年,京海市嘉定商人王嘉华以一己之力,购买了中国第一辆正式注册的私家车,牌照为沪AZ0001,标志着私家汽车在华国正式进入普通百姓家庭。
虽然对绝大多数月工资几十块的普通人来说,买私家车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这些变化都在说明,华国汽车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了。
几个新生得知这些政策消息后,都惊得合不拢嘴:“啥?私人也能买汽车了?”
“想啥呢,当然买不起啦。我爸是厂里的高工,一个月工资才六七十块钱。就这收入,想买辆京海牌轿车?怕是要攒到退休哦。”
旁边的同学却不以为然:“话不能这么说,现在政策放开了,你没看新闻吗?南方那些做生意的个体户赚得盆满钵满,万元户越来越多了,说不定再过几十年,家家户户都能开上小汽车呢。”
“要真能那样就太好了,到时候咱开车去兜风,想去哪就去哪,想想就激动。”
就在这时,一辆崭新的凯迪拉克驶入校门,立刻引起了更大的轰动。
“老天爷啊,那是不是凯迪拉克?”一个学生瞪大了眼睛。
“还真是,应该是哪个驻华外企的。听说这车起码值一百万,我家三代人加起来都挣不到这么多钱。”
“说不定是外国大使馆的车,我上个月在东交民巷那边看到过一辆,车牌都是特殊的。”
“凯迪拉克算什么,我听说今年还有新生是坐飞机来的!”
此话一出,众人面面相觑,随后哄然大笑,也不讨论小轿车了,集中火力质疑他:
“扯淡吧你,飞机票多贵啊。”
“你瞎编也编得有谱一点好吗?”
“我才没瞎编!是真的,就是经济管理系那个叫裴瑜的女同志,据说家里超有钱,她是从京海坐飞机过来的。”
“别逗了,万元户家都舍不得这么造吧?”
……
像裴瑜这样,竟然自己掏钱坐飞机来北大报到的新生,简直是闻所未闻,堪称天方夜谭。
绝大部分学生连想都不敢想,甚至连信都不敢信,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此事荒谬到可笑。
现在能坐飞机的不是大领导,就是公家派去办事的干部,再不就是出国访问的教授学者,普通学生连飞机场长啥样都不知道。
“哎哟喂,您几位还别不信,我表哥就在首都机场当地勤,亲眼看见一个特好看的女同志,说是要去北大报到。
这人刚下飞机就要打车去学校,让我表哥给拦下了。机场附近的出租车专坑老外,车费贵得吓人,我表哥实在不忍心看着她被宰,最后好说歹说给人劝上大巴了。”
“所以这个新生到底是什么来头?”
“估计家里是做买卖的吧?做买卖的有钱人多了,坐个飞机也不是没有可能。”
“做买卖?那得是多大的买卖啊!”
“我刚从宿舍登记处过来,听辅导员说,这个裴瑜啊,政审档案里的家庭成分是资本家,家里曾经是京海那边专门给美利坚人办事的大买办。”
“嚯!活的大资本家后代!”周围人倒吸一口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