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大偏离(1/2)
第294章大偏离
开元二十八年,大唐南洋都护府远海贸易船队终于扬帆起航,再度踏上了前往米洲的冒险之旅。
原定计划应该在开元二十三年就出发的,但因为京城接连出了几件大事,闹得人心惶惶不说,皇帝也因为寿王之死而心存余悸,一直要求748在湾州待命,不许它出海行船。
可是把统气的够呛,在后台没少问候李隆基全家。
你说你不是都信方士磕丹药了吗?怎么还拘着咱们这些讲科学的不让走?道不同不相为谋啊!
这一耽误就是五年!
普通人一辈子能有几个五年?
宿主都从青嫩小鲜肉给耽误成干柴老腊肉了!
大壮:……
大壮抓了抓头。
“我还行吧……人不都说男人四十一枝花,我现在刚过不惑,要腰身有腰身,要肌肉有肌肉,谁腊肉我也不腊肉啊,我觉得我比李琮还显年少呢。”
也真不是大壮吹牛,他现在跟李琮站一起,谁也想不到他其实比李琮还大了一些,都以为郯王比他年长呢。
这一方面是大壮这些年坚持锻炼、健康生活的功劳,但何尝不是李琮长期政务缠身、思虑劳神的结果?
这些年李琮的日子过得不算艰难,但也远远谈不上安逸。
最主要的原因是长安城里不太平,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个权臣斗得厉害,王皇后和京兆韦氏又在朝野大力为陕王造势,朝中俨然出现了好几个派系。
按说杨国忠是都不过李林甫的,李林甫在朝中浸润多年,又是宗室出身,杨国忠一个小疤癞根本不是李相爷的对手,没几个回合就要败下阵来。
但架不住杨国忠背后有得宠的杨氏姐妹,只要小杨氏哭一哭求一求,杨国忠踩进去的那些坑就能糊弄过去。一来二去杨国忠自己也看明白了,干脆眼观鼻鼻观心,皇帝让他干啥就干啥,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工具人的存在。
他之所以能屹立不倒,那是因为陛下需要有个人在朝堂上牵制李林甫和韦坚,三足鼎立才是最稳定的,一旦有一方失势,这个平衡就会被瞬间打破,陛下也不能过得这么安心了。
想通了关窍之后,杨国忠对自己便有了清晰的定位。他一方面卖力地在朝堂上蹿下跳,在私底下也加大了搜刮贪墨的力度。
他整个人算计政斗不行,但琢磨人性还是有点天分的,知道皇帝就喜欢他有私心,有贪欲。
以前朝中有个叫薛大壮的小子出身跟他差不多,可人家可比他能干多了,什么榨油改农具飞天入海都能干,但那又怎样?还不是因为为人过于清高,现在还被陛下打发到南洋海岛上种地,一点福都没享到。
陛下需要薛三这样的人干活,但却不需要有个道德标杆在他跟前杵着。天子天子,乃是天命所归的人,帝王都有人欲有短板,凭什么你一个臣子成了完人呢?你又不是神仙!
别说,杨国忠还真是精准地把握了李隆基的心思,官职一路坐着火箭往上拔,很快与李林甫和韦坚打得有来有回,让皇帝能安心坐山观虎斗。
但就是苦了大唐的百姓。
李琮虽然远在南洋,但他身为南洋大都护每两年就要回京述职,也没少见证朝堂政斗的残酷。
但他孤悬海上,又是早早便退出了太子之位的政斗。虽然三方人马都有意拉拢他,但也真没把南洋都护府当回事,饶是这样,依旧让他疲于应对。
暴风眼中的李琮当然不愿意748走,他还指望着有事找薛先生商量呢,出海什么时候不行。
但748等不得了。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从开元二十三年拖到开元二十八年,统已经隐约有种倒计时的预感,宿主的第三剧情节点要是在不通关,可能会发生不可挽回的事情。
于是在748的一再要求下,李隆基和李琮终于同意船队启航,二次前往米洲大陆。
船队出了湾州港,大壮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一晃十年,他终于又过上了自由航行的日子。说起来虽然漂流太平洋十分辛苦,看那种身心自由的感觉是任何地方都比不上的,哪怕吃糠咽菜也比在兴庆宫的大殿站桩舒服。
这些年他也应召回京了好几次,每一次都深刻地感觉到大唐的朝堂已经跟他熟悉的模样不同了,再没有那种百业待兴、生机竟发的氛围。相反的,华丽威严的宫殿遮不住靡败奢颓之气,仿佛一丛开到荼靡的花,看似艳丽逼人,实则已然是最后的盛放,开过之后便要衰败。
张说、姚崇、宋璟、张嘉贞、王晙、萧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