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仙侠 > 八零村汉养家日常 > 第67章

第67章(1/2)

目录

第67章

当天麦芽糖的生意火爆,七八个小朋友围了上来,每个两分、五分、一角的,加起来,不到半个小时,便入账了四角三分钱。围着的孩子们散开,周慧岚趁着这空档,继续用金属糖锤,敲出大差不大的麦芽糖块下来。

然后这些麦芽糖块,周慧岚继续用提前裁剪好的红纸包成四角形,放在边上另外放称的篮子里。

这法子,还是上次那大客户给她的灵感,这一包糖需要五分钱,半个巴掌多些。路东农场这边的小孩子,有零钱来买糖的,都是职工家的孩子。家里有稳定的收入,孩子们有固定的零花钱,他们买糖果,一般都是五分钱起步。

至于一分两分的,周慧岚就没有用红纸包,毕竟这红纸也是要钱的。

当初她把这个想法告诉方应礼的时候,方应礼告诉她,这个叫做包装营销。

周慧岚想要拉住这些“稳定客户”,就需要想个不一样的法子,里面的糖少放一点,但价格还是五分钱。只有购买五分钱以上的客户,才会用红纸包。

果不其然,这个营销是正确的,好几个小孩看到五分钱的就有红纸包好的麦芽糖,本只买二三分钱的,都换成了五分钱一包的麦芽糖。

暑假期间的小孩子们消息灵通,在家里做手工的妇人们也不遑多让,她们很快也收到了红湖村某家媳妇来路东卖麦芽糖的消息。

这边,几个邻舍的妇人们坐在门口小凳缝着衣服。

其中一个人看着儿子拿着钱跑出了家门,就知道去干了什么,厌烦道:“这女人又来了,几天不来,我还以为不会来农场了。”

“你家孩子怎么还吃不腻?”另一个人似笑非笑地瞥了她一眼,心想着,瞧着嫉妒呢,自家孩子的零钱,几乎都被对方给霍霍没了,想想都来气吧。

她的话还没落,这众人里有人放下了手中的篮子,拍拍裤子上的皱褶:“别说,她做的麦芽糖还不错,没掺水分,吃着还挺香的嘞。”

第一个开口的那妇人皱起眉,忍着心里的不愉快问:“你也要去买?”

“嗯嘞,我家阿仔好阵子没吃了,这两天一直念叨,我想去买两次路过都没见着人,今天她过来了,想着买几分钱回来。”

“你等会我,帮我买一份回来。”说话的人起身回屋,出来时手里拿了张五毛的票子,“我明天去我哥家,带点糖过去。”

“你倒是大方,一出手就是五角钱。”

“我哥家里六个小孩,买少了小孩子们不够吃。”

周慧岚这边,陆陆续续地有人过来买麦芽糖,这麦芽糖比白砂糖便宜,比起水果糖就更便宜了,来买麦芽糖的大人也不少。

不过大家过来一瞅,发现周慧岚今天是骑着三轮车来的,还有人问她这三轮车花了多少钱买的这样的问题。她没有全都回答这些问题,有些问题都是笑笑地含糊过去,既不得罪人,也不会把什么事都说给别人听。

就是……

麦芽糖生意不错,带过来的蔬菜却没有几个人问。

周慧岚带过来的蔬菜有白茄子、油菜心和春菜,每捆都有两斤,卖得便宜,一捆只要三分钱。

但问价的人不多,买的就更少了。带来的二十多斤蔬菜,两个小时就卖了三捆。

“难道是哪里出问题了?”周慧岚轻声嘀咕。

她心里估计了一下,这次摆摊她特意选的靠近农场职工居民区,后面的居住房里,有两条职工平房,住了上百户职工家庭。这么多户人家,往少了说怎么也有几百口人,怎么就没人买菜呢?

难道是她来得太晚了?

周慧岚还没想明白,有个穿戴整洁的妇人过来了,说要买两份麦芽糖,一份一角钱,一份五角钱的。

是个大客户。

周慧岚眼神微亮,热诚地笑着给她敲糖打称:“阿姐我给你两包包好的麦芽糖,还是给你重新敲一份?”

“我的那份用包好的就成。那五角钱的,你重新敲一份。”那位阿姐说道。

等着周慧岚给她敲糖的过程里,瞅了瞅周慧岚骑过来的三轮车,在农场这样的人力三轮车不少,有些还比这辆大很多,她不是很在意,只是瞥到了车后座还有其他的东西。

她算是老客户了,不是每次都来,隔三差五地来一趟,每次都是按角的份额来买。周慧岚敲得认真,没注意到她走近到了摆放蔬菜的那边,伸出手在里面挑了挑。

“我记得你以前没带菜过来卖的?”她忽然开口问。

周慧岚笑着说:“家里田里种得多了,吃不完。”

“多少钱?”

“一把只要三分钱。”周慧岚连忙说,“价格都一样的。”

她“哦”了一声,轻声道:“这价格倒是不贵,比供销社那边便宜,就是你这么晚过来,我今天的菜都买齐了。”

说着她手中动作没停,要了一把白茄子。

等她走了,周慧岚便知道为什么没人过来买菜了。

看来以她这么晚才能过来农场摆摊,想要在农场里卖菜是不可能了,带回来的菜还剩下不少,留着到明天也是能吃。就是太多了,等她把麦芽糖都卖完了,还剩下五六把。

晚上多炒两个菜好了,周慧岚看着那晒了几个小时太阳,蔫吧下来的蔬菜。她擡手碰了碰牛娃的脸颊,告诉他,要回家了。

牛娃伸出手要她抱着上车,乖巧地抓着挡板,高兴地喊:“回家!”

现在有了三轮车,周慧岚踩着脚踏板骑得很快,他们回到红湖村的时候,还没到下午四点半。

最近地里的庄稼收割了,新的秋稻插秧还没开始,村里的老人、十来岁的少年们都不用下地干活了。老榕树下坐满了人,他们喝着高山茶,摇着蒲扇纳凉,难得闲一把。

有熟悉的村里人看到周慧岚,他们都知道周慧岚去农场做生意,随意地打招呼:“忙完回来了?”

“嗯,忙完了。”周慧岚骑着三轮车快速到家,把三轮车锁在了走道外面。

“嫂子你们回来了?”方同路和方巧娥在前堂的桌子前写作业,看到周慧岚抱着牛娃进来,两人主动跑去屋外帮忙搬东西。

周慧岚:“你们饿不饿,要不要我做些面饼给你们吃?”

她刚说完,怀里的牛娃就先开口喊:“姨姨,我饿了。”

牛娃今天出门带了五分之一块的青糖饼,喝了一壶水,但小孩子新陈代谢快,这点东西很快就消化完了。

方同路跟方巧娥两人也饿了,但他们还能忍,只是说不急,等大哥回来再吃。

“先给你们烙点菜饼子。”周慧岚道。

要等方应礼回家,得要晚上七点半了,现在又不像之前,家里还存放了不少吃的。

说是要给他们烙菜饼子吃,周慧岚还是先给他们塞了一小块的青糖饼,让他们先垫下肚子。她先是去柴火间里挑了几根柴回来,放在灶台边,然后去洗菜,剁菜碎,混在加了水的面糊里面。

不知什么时候,牛娃跑到她的跟前,举着手里一小块青糖饼:“姨姨,吃。”

“姨姨不吃,牛娃你自己吃就好。”周慧岚笑着揉揉他的脑袋,这还是跟方应礼学的,学完后发现,小孩子的头发真软,摸着会上瘾。

她抱着牛娃离火源远一些,让他坐在小木凳上面。

牛娃一手抱住木凳的背靠板咿咿呀呀地唱着歌,小嘴还时不时地咬一口手中的青糖饼,全身都闲不下来。

玩了一会,他就犯困没精神,趴在靠背上睡着了,手里的饼子都没吃完。

周慧岚看到他睡着了,担心他睡熟了摔下来,擦着手想要把他抱回屋里睡,结果一抱起来,牛娃就睁开眼醒了。

嘴里下意识地喊了声“姨姨”,迷迷瞪瞪的小眼神没聚焦起来,不是真的醒了。

他本能地依恋着这个柔软的怀抱,在周慧岚的怀里蹭了蹭,又继续睡过去。

回到走道,周慧岚看到方同路踮着脚尖在翻着锅里的面饼,她“哎呀”地喊了声,竟然忘记锅里有面饼这事了。

好在方同路把烙好的面饼及时地翻了面,只有小部分黑糊了,其他都是好的。

周慧岚没舍得把糊的地方丢了,烙好全部的面饼,她吃掉了这张糊的,留了张好的给牛娃。等牛娃醒来,就开始撕着面饼吃。

看着牛娃吃着面饼,方同路兄妹俩还在写作业,周慧岚自己则是去清理灶口里的草木灰。这东西不能丢了,有着很大的好处,捡一半干净的,倒进到储存红薯的水泥缸里。

里面一层红薯,一层草木灰,这样红薯可以吃到九、十月份秋收的时候都不会发芽。

这天,一忙就忙到了天擦黑儿,方应礼从镇上回来了。

等吃完了晚饭,之前忙的时候没感觉,现在闲了坐下来,忙碌过后的疲惫感上来了,才感觉到身体都是累得发酸。方应礼靠着椅子,捏了捏大腿内侧的肌肉,听着周慧岚说起今天在农场里的事情。

“我还想着拉菜去农场里卖,结果人家跟我说我去太晚了,他们早买齐菜了。”周慧岚惆怅,“我要是能清晨过去农场就好了,今天带过的菜肯定能卖完。”

方应礼道:“那太早了,你得四点多就要去收菜。”

“可是咱们买三轮车回来不就是要做生意嘛,光卖麦芽糖挣不到几个钱,什么时候才把本钱挣回来。”周慧岚道。

“那要不我去?”方应礼笑着看向周慧岚,“我提前半个小时出门,顺道把菜卖给供销社。”

“不行,我问过了,那边量太少的不收,而且去收的都是有人介绍的,咱们没这人脉,想要卖给供销社都不行。”周慧岚摇了摇头。

方应礼道:“就咱们那点田,种的菜也不多,不卖也没大问题。”

不过他们家种得勤,方应礼时不时地过去菜田里看苗,偶尔在镇上会带来些肥料过来,喷洒农药的事情也是他在做。

这三个月,种出来的菜,比以前多了不少,最近越来越明显,他们家就吃不完了。每次熟的菜有几十斤,他们就算再怎么能吃,也要吃个好些天吃完。

所以周慧岚才愈发想要去做卖菜的生意。

周慧岚还是不想轻易地放弃:“你不是给了我不少紫皮茄子的种子,现在长得很高了,有些快要打花苞了,我就觉得后面肯定会更多菜能卖,现在得好好想下怎么卖才行。”

在做生意方面,周慧岚有着属于她的执着。

方应礼不好在这面上反驳她,而且之前他就觉得周慧岚做生意是好事,他顶多出出主意。

一般来说,农村里不缺菜吃,在红湖村是卖不成的,农场倒是个不错的选择,那边不少职工家庭,家里是居民户口没有田地的。

就是他们离得农场有点远了,现在周慧岚顾着家里就很辛苦了,他不想周慧岚每天如此起早贪黑地忙碌。

很快,他就想到了主意。

“我上班前去田里收菜,你跟我一起出门,这样你八九点应该就能回家。”方应礼道。

周慧岚没反对,很快就被方应礼催促着去睡觉:“你明天要跟着我早起出门,我们现在得九点睡觉了。”

吃了晚饭一个小时就要睡,这是他以前从未过过的日子。

方应礼看着冷寂下来的前堂,前堂里只有煤油灯陪着他,他莫名地觉得有点无聊,若不是时间不对,他还想拉着周慧岚继续聊一会。

躺在草席上面,方应礼心情不太好。

穿越到这里来已经三个多月了,前几天林局长来找他,说他不需要进行考核,有几个专员给他写了联名信,都推荐他提供的红薯新种植方法。这对他来说是件好事,这样下个月他拿的就是二级薪资了。

不过,县里目前还没打算将他的红薯新种植方法进行推广,也有几个农业方面的专员坚持这个方法不确定因素太大,他们依旧坚持用整块红薯育种,再以扡插的方式育苗。

这些对他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他只是觉得这样忙碌的生活,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

在他没来之前,原身每天早出晚归一直在生产队里上工,家里的两老忙着田里的活,忙着勤俭生活的点滴,几岁的孩子就会在家里喂鸡喂猪,打扫卫生,再长大一点,就可以去放牛,上山割猪草了。

如果不出意外,这样的生活还会持续很多年。直到方同路长大到十六岁,继承大哥的生活轨迹,那个时候的生产队肯定是解散了,不读书的话就要去找小工上班。

红湖村地理位置太差,是发展不起来的小山村。

哪怕几十年后,依然只能靠田、靠山,唯一的出路就是去镇上县上,头脑好的还能做个小本生意,头脑不行的,只能干最累的活……

只要是想一想,方应礼就觉得自己快要喘不过气了。

在他看来,方同路跟方巧娥两人都有独属于他们的天赋,这样的孩子是那么的乖巧,聪慧,也许是原身带给他的滤镜,但他一点都不在乎。

他想要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准确的来说,方应礼想给自己更好的生活。他不想继续过这种每天起早贪黑,出门上个班都要走好几公里路去搭车的日子。

人都是会自私的,这个念头冒出来后,如何都回不去了。方应礼在黑暗中翻个身,夜里风有点凉,他卷着凉被子将四肢埋在里面,赚钱的事情不能只靠周慧岚,他也要想办法。

方应礼想得有点多了,醒来时发现一夜无梦。

这天还是暗的,黎明前夕,摸着黑刷了牙,背着竹篓出了门。

路过周围的菜田,已经有不少人在忙了,方应礼一点都没感觉到意外,村里人,多的是四点左右醒来忙的。

这些人天还没黑就来田里收菜,两大筐,一筐就有上百斤,两筐最少也有两百斤左右。他们挑着筐到农场里,把这些菜卖给供销社。

方应礼不止一次地想,这些人到底哪里来的力气,能挑着这么重的担子走几公里路。

他们的忍耐力,是方应礼无法想象的。

“应礼?”有道熟悉的声音传来。

方应礼看了过去,是方二伯,他骑着辆三轮车,后面还放着几捆麻绳,跟两把手臂长的锋利砍刀。

“二伯,你要上山去了?”方应礼问。

“接了个单子,要两车木柴,我带家伙过去一趟。”方二伯道,“说是要盖祠堂,是个大户人家。”

方应礼随口问:“哪里的?”

因为红湖村没有祠堂,他们这边只有祖宅供奉香火。

“镇上的。跟我聊的那个好像姓林,不知道是哪个本家。”方二伯道。

林姓在泊山镇是大姓,有好几万人口,方二伯说这家的祠堂没那么大,应该不是镇上本家的,不过谁知道呢。

方应礼对此不是很感兴趣,他急着要去田里收菜,没再跟方二伯闲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