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1/2)
第79章
这个计划还没有实施,谢毕卿他们现在的策划书里也只有一个棱模两可的雏形。不过为了尽早能实现,谢毕卿已经在写申请书,只等两局的局长同意。
到时候会拨款下来给他们当研发费,不至于让他们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地自力更生。当然,现在说这些还是太早了,方应礼答应加入后,就没有继续关注这件事。
交流完正事,两人开始聊友谊上的私事,谢毕卿跟方应礼说,他夫人很想见一面,问他什么时候有空去一趟县城。
“等事情确定下来,到时候我就去。”方应礼道。
谢毕卿知道他说的是培育基地的事情,便点了点头,如果不出意外,这一两个月就能批下来。
聊完,谢毕卿和方应礼一起去到林局长办公室,外面天色渐晴,乌云缓慢散开,但天际间缀着条黑乌乌的云海,那边应该还在下雨。方应礼挑眼一看,知道那边是浦林村,知道雨又开始下到那边去了。
“林局,好久不见。”谢毕卿跟林局长打招呼。
林局长笑着接待:“谢同志,难得你来一趟分局,怎么样,这两天跟着跑可有累到。”
“还好。”谢毕卿说。
“地里的红薯长得真好,我帮忙收的时候,总是不经意的被感叹到,要是现在全县的红薯地都能有这样的好收成,那今年的粮仓肯定能装更满。”
“这还要多亏你推荐应礼过来,要不然我们分局可没有这么好的消息。”林局长笑眯眯,眼神示意方应礼也坐下来。
方应礼不想坐,迫于林局长的眼神威压,只好坐到谢毕卿的旁边,让自己尽量缩在沙发里,心头默念着,不要叫我不要叫我。
好的不来坏的灵,他默念没几句,就听到林局长说道:“应礼,下午不用出去吧?”
方应礼道:“不用,这场雨下得挺大,各大生产队应该在排水了。”
他去了也没什么好指导的,若是遇到生产队队长忙,连人都见不到,去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老实待在局里,把最近这两天积压着的报告捋一捋。
“有空就过来跟我下把棋。”林局长摸着下巴,一脸饶有兴味的模样。
方应礼挂在脸上的笑容一僵:“……”
“哦?应礼你还会下棋?”谢毕卿问道。
方应礼:“只会一点皮毛。”
他忍不住腹诽,“大概是局里没有什么人会下棋,局长喜欢叫上我。”
他可不觉得是自己棋艺有多高超,让林局长这个熟读深思多年围棋的老手对他感兴趣。所以,这完全是因为林局长在局里无聊的时候找不到下棋的对象,想拉着他一块玩。
而且其他人下棋,可能会故意输局长的在多数,才让他这个时不时露一手的年轻小伙有了“上位”的机会。
虽然他也想步步高升,但对这样的宠幸还是很惶恐拒绝的。
“局长,我下午还有很多事情要忙,要不然你看下其他人有空陪你玩下?”方应礼轻声道。
“你有什么事可以忙的?”林局长不以为然地皱起眉,“下府路那边现在应该没你的事,有事也要过阵子。”
方应礼立马顺杆问:“是有什么事?”
林局长瞥他一眼,知道他这是在套话,却也没继续端着不说:“你上次不是问我要种什么,你也知道这地我拨给你了,以后要种什么就不能只拘于种红薯花生的,像荷兰薯就可以十月份种。”
荷兰薯,也就是土豆,这边经常会叫这个名字,或者叫音译的“甘筒”,现在老一辈的人比较喜欢按当地的方言音叫甘筒,而年轻一辈的,也更喜欢叫土豆或者是荷兰薯。
方应礼是知道这边也会种土豆的,虽然种植的数量不多,但随着土豆能存放一两个月不坏,而且可以充当饭菜炒着吃,现在种土豆的自有地也不算少。不过公社这边,种土豆还在少数。
他有些意外,林局长这次怎么就叫他种土豆了。
南方全年气候比较温和,哪怕是十月份也是很适合种植土豆的,当然这不代表着这边的人喜欢种土豆。相对于土豆,他们更乐意种花生。
花生的经济价值比土豆高,每年分到手的花生有几十斤到上百斤,吃不完的,可以拿出来卖。
一斤生花生可以卖到六角钱到八角钱,那可比土豆好卖多了,且买的人也多,根本不愁卖不出去。
方应礼:“局长,改用来种土豆不合适,社员那边应该也不会同意。”
这点上,谢毕卿也是同理,他附和地说道:“之前都是提前一年定下要种的东西,这临时变卦,或者生产队也不会同意。”
林局长道:“不算临时决定,我已跟周队长商榷好,周队长同意改种荷兰薯。”
谢毕卿和方应礼两人面面相觑。
这是可以轻易答应的事吗?
但很快,林局长就给出他们不解的答案:“周队长相信应礼你能给他们带来好的收成。”
所以哪怕是社员们不乐意种的荷兰薯,只要收成高,也可以抵得过。
这倒是方应礼没能想到的,甚至觉得他们是不是对自己有点盲目自信了,他家里的土豆现在还是半米高,被他掐了几次尖,不让它长得太高。但这离结果期,还有很长的时间。
他都不能确定自家的土豆能长出多少来。
方应礼却只能啼笑皆非地接受。
到中午,娄怀和方书朋两人带着整理好的数据回来,两人一回来就累得不想说话,瘫在沙发上好几分钟才缓过那口气。
“太累了。”娄怀作为一名没怎么干过农活的大学生,家里又是住在城区,从小锦衣玉食,直到上班才知道原来农人比他想的要辛苦。
但也只是觉得辛苦,等到这次,他亲自地去到仓库里,一点点地把每亩的产量清点出来,他才彻底地感受了一把来自农人的艰辛。
光是清理重量,就差点把他的小命给丢了。
方书朋的情况看起来比他好上不少,体能方面更是强他很多,这会感觉到累,但还不至于累到怀疑人生,他灌了两大杯凉茶:“哥,这趟值了。”
“有学到什么?”方应礼笑问。
方书朋点头,他学到了不少东西,先是知道公社那边是怎么清点出每亩产量的。均产量其实好算,就是称重太多,耗费时间太长,他们几个人轮流着搬红薯,一袋红薯就有一百多斤。
当初存放到仓库的时候就有标记出来每亩的产出,现在称好重量登记下来,再全部加起来,除掉农作物播种面积,就是均产量。
只要把分开的亩产量称出来,其他就只靠算就完事。
方书朋:“其中有二十八亩的产量都高达263公斤,比往常多出来了几十公斤,剩余的也都很不错,有五十六亩达到240公斤以上,其余的都有235公斤左右。”
至于具体的,就都记录在记事本上面,他把记事本交给陈彬。
陈彬虽然没跟着一起过去,但他想象了一番那盛大的场面,心里跟着激动着翻开记事本:“太好了,我现在就把这记录下来。”
“嗯。”方应礼也高兴。
跟着一起高兴的还有其他人,大家都为这次的亩产感到兴奋。
连大雨之后的抢排都没有让人觉得多苦恼。
次日,谢毕卿和娄怀在旅社那边退房,已经打算回去县城。方书朋很不舍,将方应礼拿给他吃的糯米饭团都没吃,带过来送给娄怀。
娄怀一脸拒绝的表情,可耐不住方书朋的热情,温热的饭团就被塞到了怀里。
盯着手里多出来的两个奇怪的饭团,他刚想拿出来还回去,就听到方书朋道:“这是嫂子做的饭团,特别香,只有我们农场才买得到,你不吃以后肯定会后悔的。”
“嫂子?”娄怀一时没想到是哪个嫂子。
方书朋道:“是哥的啊。”
说完,他就在旁边继续夸,“这饭团开始的时候是我哥做出来的,那味道简直比我吃过的各种肉都还要香,我觉得粤聚楼的饭菜都没有我哥的手艺好,但没想到我嫂子这么厉害,改良版的饭团更好吃,我天天吃都不会腻。”
可惜他没能天天吃,但他哥和嫂子待他们都好好,经常会给他们装一些饭团让他们在路上吃。
这次要不是娄怀要离开了,他们以后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才将这饭团送给他。
“这还是弟妹做的?”谢毕卿拿过饭团,盯着看了一会,毫无尊师的矜贵,“给我一个。”
娄怀:“!!!”
啊啊啊,这是他的饭团。
“老师,你怎么连学生的饭团还要抢。”娄怀欲哭无泪,眼巴巴地看着他将自己的饭团给抢走了。
但谢毕卿的良心还在,留了一个还给他。
为了避免剩下的饭团落到老师手里,决定几口就把这个拳头大小的饭团给吃掉。
“咦?”
这饭团……怎么这么香!
谢毕卿和娄怀两人眼里都是充满惊喜,原来方书朋没有说谎,这饭团确实不错。
他们平日里的伙食都不差,顿顿有油水,大鱼大肉都吃过,但这个饭团外面的糯米嚼着软糯可口,带着一丝猪油的香,但又不像是猪油,好像还夹杂着不同的香味,却一点都不腻。
里面的馅料更是令人眼前一亮,上一层是裹着沙沙口感的咸蛋黄,嚼着却是虾米,还有很有嚼劲的瑶柱干,香脆的花生米,炒得美味十足的五花肉沫,酱汁将周围裹着的糯米浸透成诱人的酱色,吃着咸香味足。
这么点饭团,根本不够他们吃!
谢毕卿笑骂道:“方应礼你不够义气啊,我来这么多天你都没想过带过来给我尝一下。”
方应礼也没想到他们会这么喜欢。
不过他也不是空着手来的,在送给谢毕卿的包裹里,就有用油纸装了十个饭团,打算让他们回去的时候中午吃,但现在却被方书朋的意外之举给打破。
“这里面有十个饭团,我想着你们中午应该够吃。”方应礼道。
他将手里的包裹递过去,娄怀屁颠颠地接过。
谢毕卿:“这才差不多。”
方应礼:“是小慧的一点心意,这饭团做着虽然比较麻烦,但味道很好,我也没想到你们还挺爱吃。”
娄怀连忙开口:“谢谢应礼哥,麻烦替我谢过嫂子。”得了好处,现在知道喊哥了。
方应礼见他这脸市侩样,不由觉得好笑。
“替我谢过弟妹。”谢毕卿开过玩笑之后,正色道。
“好。”
两人不再多废话,谢毕卿告诉方应礼他那边会尽快将事情落实下来,到时候方应礼就可以随时申请出差过去县城,两人以后见面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这边送走谢毕卿他们,另一边,下府路正在对田地里来不及收的红薯藤进行抢收。
这些红薯藤已经不适合晾晒成干草粮,只能是收起来后尽快地送到畜牧场那边,让那边尽快地安排投喂。
畜牧场那边圈养着两百多头花猪,现在花猪养到两百斤左右重,这几吨红薯藤,喂不了多少天就可以消灭完。这两天喂不完的,还可以丢给黄牛跟山羊,这两者养的不多,但几十上百只吃着,量还是消耗很大。
解决红薯藤的问题,下府路开始耕地。
从总社那边调派过来两辆丰收-35型,同时投入到作业当中,这次过来驾驶拖拉机的师傅,是跟着方应礼学开拖拉机的第一批人员。
见到方应礼过来,都是热情地连忙下来打招呼。
一路上,都是“方同志”地喊。
社员们则是规规矩矩地喊着“方指导员”,不敢跟那帮拖拉机师傅喊方同志。
35马力的拖拉机一天正常负荷下可以耕地三十五亩左右,沙土壤好作业,但这地刚下过一场持续两个小时的暴雨,接着的两天一直阴天没有大太阳。这地的土壤还是湿的,耕犁起来就要比干沙地费劲。
为了不磨损拖拉机的韧带跟后面的悬挂犁,拖拉机师傅们按照一天30亩地左右来执行,这一百二十亩地,用了两天时间才作业完成。
耕犁好地,周队长组织社员开始挑选土豆种。
土豆作为种子需要挑选表面光滑,色泽鲜明,没有任何龟裂,且不要畸形跟带青皮的。青皮土豆发芽褪毒不够,容易长出带毒的土豆。
品种也很关键,南方这边的品种其实不算太好,但也不差,现在品种不算矮株,长到后面会有半米到八十公分的高度,但方应礼已经打算到时候让社员们多掐尖了。
选好后的土豆都被装到筐里,一亩地需要土豆种一百五十公斤左右,每筐装一百五十斤,正好可以装成两筐。
一百二十亩,就要两百多筐,他们需要找个面积广的平面用来装这么多的土豆。
一车车的土豆运过来,再倒在地上开始挑选,再重新装上,这套流程下来,花费的时间一点都不少。
下府路的社员们总共一百十一名,平日里安排到这边的就只有五十名,只有在忙碌时,才会调派更多的人手过来。
人多力量大,再加上多出来的三名临时工,还有一名方书朋,这边的缺人问题很快解决。
这些人一半锄地,将耕犁好的土地耙出一条条高垄,不需要像种植红薯那般高,但这么多亩地,想要耙好高垄不是容易的事。
当然了,此时的方应礼已经不会再下地跟着一起帮忙,只有他,根本解不了渴,不如让他们自己去干。而他则是带着陈彬去了一趟浦林村。
这次浦林村的情况还不错,倒灌进水田里的水很快就及时排灌出去,花生地的花生快要可以收获了,花生苗到后期容易发病,这次他们过来,就是为了防止花生苗在泡水过后出现白绢病等问题。
在高温、高湿、土壤透气不良的情况下,很容易得白绢病,所以在遇到大暴雨时,林泽鸫第一时间抢排的不是水田里倒灌进来的水,而是花生地。
他们过来时,林泽鸫已经带人把水都排干。
为了防止后面还会出现这个问题,方应礼立即叫他带人把农药给喷上。他选的是可以跟肥料一起使用的农药。
先喷了农药,再过上三天,就可以多喷一些含铁比较高的有机肥,以及一些促进果实生长的叶面肥。
吩咐完,他带着陈彬去到插着指示牌的这条花生高垄前。
这条高垄上的花生苗,看着明显比周围的要矮上一些,方应礼虽不常过来,但每次都会提前打电话过来浦林村,交代林泽鸫什么时候掐尖,什么时候施肥。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不同培育方式的花生苗逐渐产生更大的变化,如今看起来,这条高垄上生长的花生苗,瞧着叶面更加鲜绿,哪怕遭受了几个小时的雨水浸泡,都不能将它的叶片打蔫。
林泽鸫看起来比他们俩还要激奋:“方指导员,我有预感这条高垄产出来的花生品质肯定更好。”
明明都是同样的品种,只是种法,培植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却有着这么大的明显差距。这不由地令他怀疑,以前种了这么多年的花生,是不是都用错了方法。
“不是用错了,而是现在你们使用的方法是最贴切现实的,若是都按我这样的种植模式,产生的成本会增大不少。”方应礼冷静说。
不是他不想用更加现代的种植方法,而是事实不允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