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仙侠 > 八零村汉养家日常 > 第83章

第83章(1/2)

目录

第83章

方应礼拿着竹刷子扫了扫。

外层轻飘飘的麦糠被扫落到地上,粗粝的手感,这东西要收集起来,用来养猪是很好的猪饲料,能把猪养得更加肥硕。

石磙辗轧过的小麦还有层外皮,上面的外皮不能全部地被分离开,不过剩下的麦糠,也可以叫做麦麸。

麦麸有着极高的养分,纤维含量较高,虽然不能作为主食一样去长期食用,但偶尔用来煮全麦粥也是不错的。

方应礼将褪去最表皮的小麦收集到干净的麻袋里面,扎好口袋带回家。

他扛着小麦回到家里,见周慧岚将家中放起来的石捣拿了出来,正用刷子刷着,看到他回来,便喊方巧娥去把桌上的抹布拿给她。

刷干净的石捣用抹布擦拭干,再摸上一把面粉,这样就可以捣小麦粉了。

抓几把小麦放到石捣里面,再用捣锤砸碎,直到外面的麦麸全部砸裂,露出里面粉白色的胚乳。

小麦粉就是这些胚乳细磨出来的,现在手头上没有精细的磨粉机械,但用石捣也可以砸出想要的效果。

只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想要手工吃一顿家种的面食不容易,方应礼等这刻等了几个月,现在终于是要吃到了。

“咚咚咚——”

家里捣小麦的声音响了好几个小时。

在方应礼捶得双臂都快要废掉的时候,今天石磙好的几十斤小麦终于是全部捣完。他这边捣小麦,周慧岚在一边用竹簸箕筛粉。

剩余的麦麸和细腻的麦粉兵分两路,全都被装到各自的容器里。筛好的麦粉不适合再装进麻袋,方应礼就找来家里闲置的陶缸,哪想到花费几个小时捣出来的面粉,竟是连一个陶缸都没装满。

不过方应礼心情不错,他终于能吃到自己做的面食了。

新的一年种植出来的小麦麦香味十足,加水揉和面团时便可以闻到令人食欲大开的麦香。

把买回来的猪骨头丢到铁锅里煮沸,撇去上面漂浮着的黄白泡沫,加上葱段、姜片,倒入一汤勺的料酒去腥。

这样熬出来的高汤原汁原味,再炒几盘爽脆可口的小菜,汤面的配套齐全了。

揉好的面团擀平,菜刀切成均匀的面条,下到煮沸的井水里煮开,捞起来盛入到鸡公碗里,丢一勺盐、半勺猪油、少许葱花和一小撮紫菜,淋上猪骨汤,再加入几筷爽口的小菜点缀在上面。

方应礼家手工版面条做好,开吃!

端上桌的面条香气扑鼻,麦香与咸香混合在一起极度诱人。

家里的三只小朋友笨手笨脚地拿着筷子排队队坐上桌前,夹着面条鼓着腮帮吹气,想着能尽快吃到这飘着热气的面条。

“这汤有点烫,你们吃的时候小心一点,诶嘉嘉你别自己拿,我来喂你。”方应礼盛了一碗面条给周慧岚,看着笨着手脚想要自己吃面的牛娃吓一大跳。

开什么玩笑,即使牛娃再怎么聪慧乖巧,但说到底还是个三周岁的小孩,这面条又是刚从锅里捞起来的,上面热腾腾的飘着热气,要是不小心烫到可就出大麻烦了。

村里医疗条件那么差,若是烫伤,那身上肯定留下无法清除的伤疤。他可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

周慧岚见送到面前的面条,挑起眼看向方应礼,说道:“还是我来喂吧,你忙这么久不就是为了吃这口面,现在让你光看着吃不到,肯定心里难受。”

她拿过给牛娃的那一碗,不让方应礼自己动手。

方应礼只好作罢,看着面前的汤面,捧着碗口嗅了嗅,轻砸一口熬煮得浓稠的高汤,觉得这汤的味道不错。

接着开始头也不擡地嗦起面条。

面条揉得很有劲道,吃着并不绵硬,嚼头不错,汤汁的鲜也都被吸收进到面条里面,吃着并不觉得味道太淡。再加上这是今年的新麦,做出来的面条只要不是黑暗料理,就不会难吃到哪里去。

屋里没人说话,都是嚼吧嚼吧面条的声音,还有筷子与碗碰在一起发出来的“叮当”脆响,这是捞面条时难免发出来的。

咕噜一声,方应礼喝了一口面汤,发出一声舒畅:“真不错。”

他斜眼去看还在喂牛娃吃面的周慧岚,眯了眯眼道:“小慧,我吃完了,我来喂。”

“不用,你一碗够吃?”周慧岚笑说。

自然是不够吃的。

但盛给周慧岚的这碗面要是再不吃的话,就要坨掉,那样就不好吃了。

方应礼伸手拦了下她的手臂,接过她手中的碗筷,执意道:“去吃面。”

周慧岚一顿。

意外方应礼怎么忽然有这么强硬的一面,不过见他挪了个位置去喂牛娃,闻着那扑鼻的面香,周慧岚也觉得自己现在挺饿了。

等她吃完碗里的面条,慢吞吞的牛娃也将自己的那碗面条吃完。

方同路兄妹两早端着碗又去锅里盛了半碗回来,因为一碗太多不好端着,吃完这半碗,她们还想再吃半碗。

两人正处在于发育期,现在的食量都很大,方应礼不担心她们吃撑,就没说什么。

一家人吃饱,锅里还剩下一点面条,周慧岚去把剩下的面条捞起来,汤汁倒给走道里的花猪加餐,面条则是隔着井水泡着。

这样到明早起来加热不会变馊,还可以继续吃。

夜阑人静。

晚上的村庄寂静得只有虫鸣。

连外面偶尔响起的窸窣脚步声都安静下来,家家户户熄灭煤油灯,又到了一天该睡觉的时候。

给牛娃擦拭干头发,方应礼就放他去内屋,明日方同路兄妹两也要上学,周慧岚去哄牛娃睡觉,前堂只剩下他一人。

他今日带着牛娃去洗澡,两人都用洗发粉洗了头,现在头发半干半湿,清爽地披在头皮上。他甩了甩头发,觉得自己的头发有点长,打算明日去镇上剪个发。

心里这么想着,人已经昏昏沉沉地陷入熟睡中。

晚稻进入最后的生长阶段,这段时间极为重要,也忌讳雨水太多,但又不能让田里的浅水层太低。

每个生产队都时时刻刻关注着水沟的排灌水情况,生怕在这方面出现问题。

这点上林国庆尤为担心。

这次他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每天都要去水田巡逻一遍才放心。好在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排水渠有问题都第一时间发现,每次都没有造成任何的影响。

方应礼带着助理四处地跑动,给每个生产队开了最后的施肥配方,而后剩下的日子里,他们就不用每时每刻地盯着生产队那边。

在农忙到来前,指导员这边的忙碌出现断崖式地轻松,不需要每天过来坐班了。

但因为方应礼家离泊山镇比较远,他若是不来坐班的话,有什么问题需要联系又不方便,便只好还是每天过来待个半天。

下午时间他可以自由出入,不需要一直待在粮食局里。

趁着有这个空闲,方应礼打算把周慧岚交代给他的事情给办理好。

想要在镇上开个门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方应礼先前交代让宋满满帮他留意哪家店面需要外租出去这事了。

说起宋满满,这还要从上次方应礼在他家里又掏了几件二手玩意说起。周慧岚现在做的买卖需要用到一些大铁锅,但供销社里的大铁锅价格昂贵,一个就要几十块钱。方应礼便想起来他去宋满满那里买时钟的时候见到他家里放着个七八成新的铁锅。

他替周慧岚跑了一趟问价格,这次宋满满不再像初见那般,很爽快地给出一个满意的价格。于是方应礼当天就把那大铁锅带回家。

再有一次,宋满满在粮食局门口外碰到方应礼,也就在这个时候知道了方应礼是粮食局的指导员。

或者是因为这个原因,宋满满对他的态度瞬间转变不少,还主动地提出要请他吃饭。

理由也简单,原来他家虽是本地工薪家庭,但爷爷辈们在镇下的老家里有几亩沙壤田,今年七月末的时候全都种了红薯,用的就是方应礼的新种植方法。

方应礼的红薯种植法不是秘密,他家里人只知道是一个叫方指导员的人提供给社员们的,而村里的社员们没有私藏,有谁问就把方子写出来给这些需要的人。

这次红薯大丰收,给他们家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宋满满回到家里看到两老,两老就想让他带着两大袋红薯去粮食局,让他将这红薯送给那方指导员。

听到这话,方应礼打趣道:“那红薯呢?”

宋满满黝黑的双眼一怔,不好意思起来:“还在我家里放着。”

方应礼:“……”

这是有多懒呐。

看着他蓬头污面的模样,方应礼无力吐槽,这粮食局离宋满满的家地址,也不过是两三条街的距离,开个小三轮,不过十几分钟的事。

当然,后面方应礼也没让他请自己吃饭。当时他要带着方书朋等人出勤去下府路,两人只约好以后有空再去宋满满家。

这次过来找宋满满,离上次过来已经过去一周半。

看到那扇熟悉的蓝色铁门,依旧是没有上锁,他推开进入到院子里,院落里堆满杂七杂八的货物,看着应该是又收了一批价值不错的破烂回来。

在泊山镇没有比宋满满还要有能耐的二手老板了,他修理的二手货物没有上千也有数百,这会他正在修理一套上几十年的打字机。

英国货,上面的英文字母LOGO磨损得看不太清晰,全铁制的结构看着还算完好,就是打字不行,应该是里面的结构出现了损坏。

听到脚步声,宋满满头也没擡地说道:“今天没空,不卖东西,要是想要出手什么东西,也是明天再来。”

方应礼:“……”

“不是你叫我今天过来的吗。”

他话一出口,宋满满擡起乱糟糟的脑袋瞅他,“哦”了一声,从脏兮兮的地面上爬起来:“你可算是过来了。”

“上次你让我联系的我已经帮你联系到了,有一家店,就离鼓楼那边不太远,但是位置比较偏,不过人家要的价格也便宜,每个月20块钱店租,需要一次xg交三个月。”

方应礼笑起来,果然这事交代给宋满满就是靠谱。

这人看着虽然邋里邋遢的完全不修边幅,可是宋满满是本地人,又经常走街串巷地收购各种废品,或者是二手货物。很多店家都跟宋满满熟悉,一有什么想要知道的,问他打听肯定有好的消息。

这不,他一出马,就给方应礼找到一家外租的店铺。

不过他没急着答应下来,而是道:“你今天是没空带我过去?”

“有空。”宋满满不满地说道,“你看我为了等你,今天都不收货。”

方应礼笑笑。

两人也不再说话,宋满满回屋去换了一件还算干净的衣服出来,走到院落里的一角,在那里有个辘轳井,在里面打了盆水上来,胡乱地随便擦拭了把脸,就跟着方应礼出门了。

他没坐方应礼那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而是在院子里推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出来,推出蓝色铁门,骑着出门。

方应礼嘴角微微抽动,跨上椅座,踩着脚踏板跟上他。

两人绕过几条巷子出来到外面的街道,顺着这条镇上主街道骑了大概几百米,转两个弯就进入到一条三米宽的街巷里面。

所谓的街巷,要比寻常的普通居住区的巷子宽敞不少,地面上铺着石英石地砖,骑着自行车会发出一阵“咕噜”“咕噜”地颠簸响儿。它的两边房屋也跟其他巷子不同,几乎所有房屋都开着店面,有全门店的,也有木板隔开的小店。

街上人来人往,时不时地还能看到在地上神色紧张摆着摊的老人家。

这些过来摆摊的老人都是附近村落里过来的,家里菜地种的菜不少,吃不完的就会过来镇上摆着卖。

但不能在主道上卖东西,要是被巡逻队的看到是要没收全部家当的,包括秤砣。蔬菜被收走是小事,但要是秤砣也被收走,不知道卖多少蔬菜才能挣回来。

方应礼的目光从这些人面前一一掠过,他心中感慨万千,老气横秋地长长叹了一声。

很快,两人就到达宋满满说的那间想要外租的门店,是一家只有十几平方的小店,半墙半木板隔开,前端有一条三米多长半米多宽的石砖砌的台面,可以摆放买卖的商品,而店面里面空间不大,不能摆放待客的桌椅。

虽然面积小了一点,但租金便宜,一个月20块钱对于镇上来说,一点都不贵。就是不知道为何店主怎么想要把这样的店面出租出去。

宋满满带着他进到里面去见老板,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汉,他的老伴也是同样的岁数,腿脚不方便地坐在轮椅上,手里还在织毛巾,看着是个淳朴勤劳的大娘。

大娘见到宋满满带人过来,热情地让老汉去给方应礼他们倒茶:“我们这店挂外租有不少天了,每天都有人过来问价格,但一听到要20块钱的租金,都嫌弃贵,想要十八块钱。”

“不是我们不愿意降租,而是这20块钱是我们的最低要求。”她的老伴端着套茶具过来,这边人喜喝茶,有客人过来都会煮水泡茶。

他接着说,“要这个价格是有原因的,我们俩年纪大了没精力经营这个门店,想着每个月租出去,20块钱刚好够我们两老,还有个孙子读书,若是你也想降价,那就没办法了。”

“老伯大娘,我们没想降价,这20块钱挺好的。”宋满满在方应礼还没开口前,先出声地说,“今天带人过来,就是亲眼过来看看,确定要不要租。”

方应礼没想到宋满满还有这样的一面,不过他说的话也不介意,他确实没打算要还价的意思。

虽不住在镇上,但他之前问过孙庆他们三人,要在镇上租房子价格贵不贵。他们三人都不是本地人,租的房子离粮食局不远,三室一厅,每个月都要12块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