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迫在眉睫(2/2)
论辈分,马祥麟是马玉瑛的叔辈,是马玉瑛的族叔,所以马玉瑛称呼其为叔父。
陈望有些哑然,不过这也确实是马祥麟的风格。
“川中兵马善战,松潘兵变不过一卫之地,就算是加上松潘的羌族土司,但是各处都有关卡可守,形势怎么会如此的严峻?”
陈望沉吟了片刻,询问道。
如今情报司的重心大多都在南国和北直隶那边,还需要侦探陕西、山西的情况。
四川那边情报司并没有安插什么人手,所以很多消息陈望并不知道。
“川中有侯良柱,张令两人在,就算是军备废弛,也不至于打成这样吧?”
因为此前蝴蝶效应的原因,本来会战死沙场的侯良柱,张令两人如今尚在。
侯良柱可不是什么庸碌之才,奢安之乱时,侯良柱战功赫赫,以数千之兵,破敌数万之众。
张令年逾七十,经验老道,处事沉稳,以善用火器、精于防守著称。
松潘兵变,虽然人马众多,侯良柱,张令两人借助关卡,难道还支撑不住?
那松潘汉羌联军的实力到底有多么的强劲?
马玉瑛摇了摇头,解释道。
“侯良柱与陈士奇不合,处处受其排挤,前些时日已经辞官归乡了。”
“如今川中西北战局只剩下张令勉强支撑,但是张老将军身体抱恙,精力有限,难以统筹全局,才使得防线岌岌可危。”
陈望心中了然,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切就都能够说得通了。
“西北的战局如今还能勉强支撑,不过现在最危险的,不是西北,而在西南。”
马玉瑛略过了这个话题,她抬起手而后将手放在了舆图上四川的南部。
“奢安之乱,你清楚吗?”
陈望虽然有些不明所以,但还是点了点头。
他熟悉明末的历史,对于曾经在西南闹得沸沸扬扬的奢安之乱自然不会陌生。
“普名声死后,其妻万氏带着麾下的残兵往南逃窜,在滇南还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后面万氏安定下来侯,招安南土司沙定洲为婿,两方兵马就此合流,势力越加壮大。”
“不久之前,叔父收到了一些风声,安南土司沙定州正派遣使者四处联络其余土司,又不断招兵买马,扩大地盘。”
“沙定州?”
陈望的眼眸之中闪过了一丝慎重。
奢安之乱为人所熟知,但是很少人却不知道,在奢安之乱侯,还有一场沙普之乱。
这一场沙普之乱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比起奢安之乱更为严重。
因为沙普之乱的发动时间,整合好卡在明末清初的这一节点,清军入关之后。
沙定州诈称助沐氏平乱,在叛乱平定之后,仍然滞留昆明,而后突然倒戈相向,突袭沐王府。
昆明竟就此陷落,为沙定州所控。
沐王府两百年声望,也因此一落千丈,使得明廷的局势越发的衰颓。
若是没有这一场沙普之乱,南明的局势无疑会好很多,当时抗清的局面也不至于如此的糜烂,使得很多明廷将校心生绝望。
“我知道了。”
陈望点了点头,沙普之乱仅在咫尺。
历史上沙定州叛乱是在甲申国难的第二年。
但是现在的历史已经与原本大不相同,沙定州叛乱的时间,也同样不确定。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沙定州应该会像历史上一样,鼓动其他土司造反,而后趁机领兵进入云南腹地,以助剿的名义,行倒戈之事。
沙普之乱,有好有坏。
沐王府在云南根深蒂固,极富威望,号令之下,鲜有不从者。
对于他们掌控云南也是一股不小的阻力。
但若是先有沙定州闹上一闹,摧毁沐王府的威望,对于日后入主云南也有好处。
只是这个时间点必须要卡的很好。
不然等到沙定州掌控了云南大部,联合诸多土司之后,到时候在想平定云南,无疑会要花上更多的气力。
想到这里,陈望心中一片无奈。
他真的想要爆一句粗口。
明末,真t的就是一团乱麻!
偌大的屋子,四面八方都是透风的创口。
“知义。”
虽然心中火气升腾了起来,但是陈望还是保持着清晰的头脑。
“四川、云南那边,现在可以着手安插情报司的人手,情报司的预算再增三万……”
“算了,再增两万两白银吧,专门用于四川和云南两地。”
财政方面,原本汉中镇是不缺乏的。
各地的矿产,林地、田亩,还有沿路收取关税,每年都能为汉中镇带来大量的收入。
除此之外由汉中镇管控的两大商号,贸易通达东西南北,在河南、汉中、湖广北部,这些汉中镇管控的地方,做的几乎都是垄断的生意。
这些地方的盐铁生意,也全都是汉中镇在运营,官府根本就插不上手。
因此在刨除军费之后,汉中镇现在一年的营收差不多有一百万两。
加上这些年来,对于地方大族的掠夺,收缴而来的财富。
如今汉中镇内的府库之中,已经积攒了差不多四百多万两的白银。
但是眼下,刚刚整编了左、猛两镇,还有西军的兵马。
兵力一下子增添了六师,七万二千人。
给左、猛两镇一次性补发的军饷就有二十万两白银之巨。
而后按照整编的待遇,普通的军兵月饷一两,三个月后整编结束之后,饷银就会提到一两半。
这六师的官兵,一年耗费的白银就要达到一百三十万。
也就是差不多接近三十万的亏空。
虽然现在家底还算殷实,能够支撑的起这样的亏空。
但是坐吃山空终究不是办法。
山东那边的造船厂一旦开工,又会持续需要一大笔不菲的银钱。
所以陈望才犹豫了一下后,还是选择只拨了两万两白银给胡知礼。
眼下财政的困顿,让陈望不由的又更加眼红郑芝龙手底下海贸的利益了。
以差不多三省之地的规模,养二十多万的兵马,确实还是有些太过于吃力。
扩张之事,已经迫在眉睫。